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: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改革 培育法治人才


发布时间:2024-03-28 浏览量: 信息来源: 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03月28日11版

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法学专业课程改革,优化与融合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,挖掘和传承“劳工律师”施洋革命精神,探索构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“431”协同育人模式,赋能专业内涵式发展,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、强烈家国情怀、扎实法学根底的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。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“课程思政元素与法学专业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路径研究”(项目编号:2020GB037)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课程思政教育bob买球研究专项重点课题“‘刑法案例分析’课程思政教学团队”(项目编号:21mdsz03)阶段性成果。

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

挖掘课程思政资源

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教育部门“大思政课”实践基地、湖北省“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”、“明德”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,组建“思政课教师+专业教师”的教学科研团队,组织每名专业教师牵头建设一门课程思政改革课程,由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;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,科研反哺教学,专业教师发挥主动性,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提炼“劳工律师”施洋革命精神中“热爱祖国、忠诚人民,信仰坚定、勇于斗争,无私奉献、清正廉洁”的思政元素,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,拓展思政育人的内涵和渠道,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,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坚定信仰、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律师职业操守,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。

优化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

培养德法兼修法治人才

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了“1+X”主题式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,专业核心课程融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,促进课程思政可持续性发展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综合采用案例教学、专题研讨、观摩法庭等多种教学方法,拓展课堂空间,开展实务交流、实务讲座、实践观摩等实践教学活动,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,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,给学生更多实践、探究的机会,结合思政动态,增强法学专业教学的社会适应性。

在案例教学中,教师注重案例选取的针对性、典型性、现实性。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,以学生为主体,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,师生关系和谐民主,课堂氛围轻松活泼,培养学生自信的人格,促进法学理论学习与法律应用学习协调统一,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融入法学专业能力培养。教师采取案例教学,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、批判精神,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归纳总结争议焦点,并提出解决方案。法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法律工作者,尤其是控辩律师,对同一问题既要知道己方观点,也要了解对方观点,方可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例如,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观看《我不是药神》《第二十条》等法治电影,教师和学生、学生和学生就影片涉及的案例展开辩论,在明辨法律专业知识、提升学生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,深刻理解“如我在诉”司法理念、“法不能向不法让步”的法治精神,实现“精准思政教学”。

再如,在法学情境教学中,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法律案件,引出欲解决的问题,通过学生的动作和语言,使冗长的案情浓缩成一个生动的故事,“小课堂”反映“大社会”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法律知识,感知复杂社会,体恤当事人的维权之苦,站在当事人、律师、法官等不同角色立场,独立、反向或多角度全面审视和分析案例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批判精神,不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。

加强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

塑造法律职业精神

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构建法学课程思政实践教学“431”协同育人模式。依托政校企资源和平台,通过“模块化虚拟实验、案例化实践教学、实战化专业训练、项目化创新创业”建立“四化一体”实践教学体系,通过案例项目“做中学”、科研项目“研中悟”、学科竞赛“悟中创”建立“三维互动”职业素质拓展体系,实现法律全行业、“教产学研做”协同一体化育人,使学生的发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,提升学生作为法律人的职业荣誉感,塑造法律职业精神。

例如,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以“崇尚法治、注重法治实践”为主线,以施洋律师拒绝纺织厂贿赂、为女工争取权益的真实案例为创作蓝本,共创《劳工大律师施洋》话剧,通过“沉浸式思政教学”深入理解案例中的法治原则,传承施洋仗义执言、惩恶扬善、维护公平正义的律师职业操守,弘扬施洋不畏艰难、不畏牺牲的精神,激发学生内心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法律服务,将法治理念融入实际工作,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实际问题时切身的感受和体会,激发学生学以致用、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,明白法律的作用以及身为法律人肩上所背负的社会责任,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。

(安军 计毅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