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农业工程学院:加强耕读教育 担当爱农兴农使命


发布时间:2024-04-10 浏览量: 信息来源: 中国青年报(2024年04月10日 07版)

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涉农高校,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以强农兴农为己任,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使命,积极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,不断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  强化顶层设计 夯实组织保障

  学校全面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》方案要求,深化耕读教育改革创新,发挥学科专业、人才资源、活动阵地等特色优势,为赓续农耕文明、助力乡村振兴充分赋能。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、耕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,分别由校党委书记和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,党委宣传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(部)为成员单位,在统筹协调、通力合作中推进耕读教育工作取得扎实成效。积极完善耕读教育体系,印发《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责任分工,细化具体措施,推动课程体系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,做好保障服务,强化督导考核,持续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、新模式,释放耕读教育同思想教育、专业教育、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活力。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织学习、理论宣传宣讲等方式,强化思想价值引领,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会耕读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,培育更多心系“三农”、躬耕“三农”、扎根“三农”的知农爱农高素质人才,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  强化课程育人 厚植爱农情怀

  加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,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、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,形成以耕读为核心的价值引领教育、以知农爱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。加强新农科建设,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,开设农业生态工程、农业政策学、农村社会学等专业课程,拥有中国农耕文明、中华农耕文化中的音乐之声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乡村文化与政策研究等多门体现农耕文明和耕读教育元素的课程,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并自然融入农耕文明内涵,同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调发展。选派教师赴行业企业和农村基层挂职锻炼,举办“知农爱农”课程思政教学比赛,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、绿色农业工程创新研究院等校内科研平台,聚集农耕文明、乡村振兴、绿色农业技术等领域深耕细作、钻研创新,编写《智慧农业》《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英语教程》等教材,提升耕读教育整体水平,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。获批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》《农耕文明“两创”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》等省、市级课题项目,更好地实现以理论研究、实践应用反哺教育教学。

  强化实践育人 练就兴农本领

  坚持专业教育、理论学习同劳动教育、生产实践、农事实践相融合、共促进,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,借助农业工程训练、劳动周、第二课堂等主要载体,以及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,在中国农民丰收节、“五一”劳动节等重要时间节点,带领学生走入社会“大课堂”和乡村“大舞台”,了解乡情民情,学习乡土文化,锤炼兴农本领。学校师生赴淄博三月三生态农场、济南市农耕示范园、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地,开展农业认知实践、农耕工具整理、农业调研等活动,真正把“农耕小课堂”搬入田间地头、生产一线,有效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。推进校地行企合作,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,建设多个专家大院、现代产业学院,成立新农人创新创业团队,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+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等实践活动。现有新农人好蝉团队、兴农社、“溯文传承小队”等校内社团和实践团体,走进农村、走近农民、走向农业,开展“百万大学生进社区”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进行实地调研、农耕文化知识宣讲、乡村环境美化,切实增强传承农耕文明、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    强化文化育人 赓续农耕文明

  以文化阵地建设为主要抓手,发挥校史馆、山东农村改革发展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育人作用,增设“二十四节气”等农耕文化校园景观,帮助师生近距离感受耕读文明的魅力和价值。创新耕读教育方式,开展“追忆百年农史,筑梦时代未来”农史舞台剧汇报演出、农事诗会、“心系乡村,品读经典”读书会、情景剧《丰收的瓜》表演等活动,打造一批有特色、有内涵、有趣味的耕读教育活动。用好经纬讲坛、明德讲堂、新时代大讲堂等校内思政教育平台,面向师生讲解乡村振兴战略、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农耕文明等方面的理论知识。主办或承办“九间棚现象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研讨会、祝阳农耕文化大讲堂等学术活动,打通理论学习、理论研究与理论运用的桥梁。建强用实融媒体中心,探索“互联网+思政+耕读教育”网络育人新路径,在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“节气山工院”“屸院生态小贴士”等专栏,推送宣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、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,增强耕读教育的生动性、感染力和吸引力,让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。

  (信息来源:山东农业工程学院)